作者:王晓秦
出版形式:历史小说
建议改编:网剧、电视剧、电影
道光皇帝一声令下,全面禁烟。身负重任的钦差大臣林则徐前往广州,没想到此去波澜乍起,虎门销烟高压之下竟引出一场前所未有的战争。舟山之战,关闸之战,广州之战,厦门之战,浙江之战,长江之战,战战惊心。顷刻间,首富上吊戍将投河,名声赫赫的总督抄家流放,旗人武官自焚殉国,商欠商瞒官,战绩官瞒上,战争内外疑云重重……
王晓秦,高校教师。毕业于四川外国语学院,长期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和北京印刷学院进行教学与研究工作。
多年来致力于文史类作品的写作与研究;精通英文,善于挖掘国外的史料,并与中国史料进行对比研究,成果颇丰。出版过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大传》等七部著述和十本译著(含合著)。
《鸦片战争》是历史小说作家王晓秦的又一巨作,是一部生动翔实从多视角出发的长篇历史小说。故事开展背景转换得当,京城与海疆交替展示,构现了一幅中国步入世界前夜的众生图。
全书开篇以“林则徐禁烟”起头,琦善、义律、伍绍荣等各阶级人物粉墨登场,初步展露出官场的黑暗,行商的无奈以及英国截然不同的国情。作为历史小说,结局早已成定数,而令人好奇乃至哀叹扼腕的是大清如何一步步走向不可挽回的地步——权臣各派的较量、钦差的刚愎自用、道光严厉的处罚……并非是没有坚定的国之脊梁、并非是人人卖国求荣,可一子落错,满盘皆输!到最后签订条约时,历史的车轮轰然向前,个人的力量无异于螳臂当车。不同于以往大历史视角,除众多知名历史人物外,本书中描写的书生钱江、乡绅梁廷枏、西席张喜等既有信史可寻又难得有详载的“小人物”,也丰富了故事。
整体结构清楚,史料繁多可信,又通过细腻的描绘增加可读性。无论是对鸦片战争有一定了解的历史爱好者,还是普通读者,都大可一读。
琦善:“三重臣”之一,直隶总督,为人宽仁,主和派,力求保全而签订《穿鼻条约》,被革职流放。
林则徐:“三重臣”之一,从一品封疆大吏,官风冷厉,果敢锐捷,主战派,虎门销烟而引发战争,后被问罪流放。
耆英:奕经在浙江战败后,耆英署理杭州将军,后任命为钦差大臣,同伊里布赴浙江向英军求和。英军闯入南京下关后,二人赶奔南京,跟英国代表璞鼎查谈判,签订《南京条约》。
邓廷桢:两广总督,曾弛禁鸦片,后密切配合林则徐禁烟,同时御下不严,贪污受贿,颇有争议。
关天培:广东水师提督,勤于防务,积极配合林则徐禁烟,林被撤职后,广东地方官吏大多改持“和谈”态度,而关天培仍坚持主战。剩数百名将士随其坚守虎门,时任两广总督琦善仅遣兵二百支援。关天培战死殉国。
葛云飞:定海镇总兵,著有《险要图说》等,文武兼资,在著名的定海保卫中壮烈牺牲。
颜伯焘:闽浙总督 ,曾是坚定的主战派之一,在厦门一战后见识到英军的强大,改为伙同弹劾过的舟山官员向上隐瞒撒谎,后革职回原籍。
杨芳:“一名将”,作为参赞大臣开赴广州,抗击英军。后因清廷签订《广州条约》,仍留守广州,继续管理军务。
特色及卖点:
u 揭露鸦片战争鲜为人知的谎言与真相,纵横思考战败深层原因。
u 结合中西史料,提出了一些相关影视作品忽略的观点,如:道光的强硬与同权臣的博弈(58年与97年电影重点刻画其昏庸软弱)、琦善签订条约的悲情、邓廷桢人物的复杂性(同时兼具爱国与贪腐)、十三行的艰难维持、普通民众的态度等。
u 多视角出发,耳熟能详的大人物登场的同时,又从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体现大历史的残酷。
u 作者在写作期间踏看全部战争遗址,通读清史料、英政府文件、参战日记和回忆录,再加之王晓秦先生是高校英文教师,对英文史料的精通掌握,使他能够超出一般清史学者的视野,挖掘出中国与英国史料对鸦片战争叙述的差异,让读者看到一个全新视角的、更加客观的鸦片战争。
u 第一次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进入近代史、进入世界的标志性事件,一直以来影视作品着力刻画于悲情而缺少真正的反思,而反思则必须来源于真实的再现。真实立体的历史,方能为鉴。在和平时代的当下,暗潮仍然涌动,对于历史,我们更应铭记,既不盲目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陷入民族主义的窠臼,又不妄自菲薄畏首畏尾而扭曲大国心态。
四川文艺出版社独家IP 联系电话:028-86259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