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流过岁月的长河,诸子百家、战国之殇,家国政务,商场诡谲。在那寸土必争的年代,在那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奇人怪咖纷纷登场,各式英雄豪爵各施才华。
河伯,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蓝本,用三寸不烂之舌,从经济、政治及职场等现代视角全方位解读历史,别出心裁。文本考究史实,引经据典,具有惊喜性的历史爆料。语言诙谐幽默,字里行间展现着国学的魅力与作者的感悟。通篇读来,接地气的解读让你连连惊呼,原来史书可以这样解读,原来国学如此有趣。
河伯者,武林一俗人,求学于未名,混迹于江海。好读书,尝自比古之贤达,以为二三子不若尔尔。乃读《史记》与《通鉴》,始知北海之大,曲士无以言道。遂怀恭谨之心,秉虔敬之意,以井蛙之力试注司马,以为野芹之献。
名人推荐
水果岛集团CEO/资深航海人 胥桂喜
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平时能真正静下心来阅读的时间并不多,河伯的《资治通鉴》是我为数不多、每更必看的公众号之一。除了兴趣爱好这个原因本身,河伯对历史的解读和思考,与当下热点时事、管理实践相结合的分析点评是我更青睐的部分。“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通过对历史的追溯和回味,往往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启示和指导。
河伯的《资治通鉴》,不见典籍的艰深晦涩、读来不会疲累,寓教于乐、有点有评,读罢又不会觉得单调,相信每一位喜爱历史的朋友都能从中有所收获,尤其适合想要了解历史、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年轻朋友。
《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对于当今的企业管理更是不可多得的商业教材,每一位管理者都值得反复研读。
爱云动创始人/前中国雅虎CTO 叶一火
读河伯的文章是一种放松、一种娱乐,没有说教、没有大道理,是中文历史书中难得一见的作品。
回望悠久的历史,畅想遥远的未来。跟着作者河伯游走历史现场,两千年风云岁月尽在你指尖,不亦快哉!
毕马威咨询总监 任威
头陀写书这件事有两个难点,一要烂熟《资治通鉴》这部数百万字的晦涩编年史,二要让互联网时代的读者愿意读。河伯聪明地找到了“说书人”这个方式,用轻松、现代的语言,带入不同的现代生活尤其是商业场景,把千多年的历史娓娓道来,读起来妙趣横生。袁腾飞、易中天所以受欢迎,也不外如是。
《长江商业评论》创始人 卫明
阳光之下,并无新事,这句圣经里的经典名言一直提醒我,无论何时何地何种难题,古人都能够在有限时间、有限的阅读能力下解决,而我们应如何分享?此时河伯所著正开启了现在中国的一个趋势:知识共享。
阳光之下,并无新事,这句圣经里的经典名言一直提醒我,很多困惑,难题,其实在过去的某个时空都有一些能人遇到过,他们是怎么解决的,或者无法解决?结果是什么?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阅读能力下,我们如何分享古人的经验与教训?
其实,河伯所著正开启了现在中国的一个趋势:
知识共享。
司马光之伟大,在于他将过去很长一段历史只能通过口播或者零散的书籍记载的政治,军事经验精髓汇总,将零散的信息串联成有效的知识,形成了知识的第一层级的共享。
而河伯又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判断,筛选,编写此著作,进行了第二层级的共享。而我们,也就是这本书的读者们,一旦开始阅读,也许我们也会参与到更深一层极的共享中。
海岸线教育集团创始人 总裁 贾英杰
史书向来在中国文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历朝历代的史家看似治史,却在行德。只是行的不仅仅仁义道德,还有面对历史的态度。 历史对于当下的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我想答案应该是:一切为了未来的道。
也许当你看完后才会发现:人不被历史游离在变革之外才是最幸福的。这便是人身之为人的渺小。无论是面对空间还是时间,人类都渺小得不足挂齿。这个硕大的时空不是人类的。人不是中心,不是唯一。所以人类必须学会敬畏与谦卑。
然而书中的人物们在这个渺小的群体里活出了自己的伟大。这便是人力所能及的最大极限。而他们在历史的演进中所做的一点微小的工作,则是让人类向着未来实现那终极的“道”上又近了一步。也许,这就是生命最终的意义所在吧。
曲速创投合伙人 孙晓楠
《资治通鉴》无疑是提高情商的佳作之一,应了“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然而现今社会,大多需要提高情商到更高级别的人没有太多时间精力去钻研这么枯燥无味的古文。历史修补匠河伯对于《资治通鉴》各个章节现代的描述就妙不可言了。
阅读本书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可以把16个朝代的各个历史故事和现代最新最潮的事件结合在一起,加上作者自己独特的观点,实在让人大呼过瘾。而阅读之后对于身边发生的事情有着切身的感官,也许正在烦恼的事情就此有了答案。因为,历史一直在轮回。
前易到用车副总裁/快法务合伙人 李日波
拿到河伯《资治通鉴》的手稿,细细品读几日,我似乎又看到了那个与表象不一样的河伯,感觉到一种内心的突围。有深度的批判性思考,对当下的有意义的反思,著述、立言,这是河伯内心想做的事;然而,出于普遍价值观的无奈,对商业社会、身边环境的妥协,想做的事又被压倒了边角。我想,河伯是痛苦的,至少比我们多数人痛苦。我们已经早早放弃了年轻时的幻想,变得“唯物(质)主义”,而河伯,仍陷入在物质与精神的“纠结”而不可自拔。
读河伯版《资治通鉴》,不仅看批判性思维的力量,更要看个体理想在现实环境中的妥协与突围。